吴岩: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20-06-13  点击量:

  新华网北京6月9日电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专门召开视频会进行了全面部署。《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接受新华网专访,介绍了教育部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下一步将采取的重要举措。吴岩表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就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味良药,联合使用效果最佳。”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两个“良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有信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实现它的途径”,吴岩介绍,一方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两者是同向同行的。“因此,必须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手抓、抓两手’,不离专业讲思政、渗透思政讲专业,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实施路径、方法手段等方面又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整体统筹和系统谋划,从不同学科专业育人要求、不同类型课程特点进行分类推进,从而构建一整套符合专业育人特点、符合认知科学要求、使思政工作落地见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让课程思政发生“化学反应”

  《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吴岩表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这个结合要有一个勘探、发掘、冶炼、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化学反应,是把‘干巴巴的讲解’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的过程,是把教师的‘我要告诉你’向学生的‘我想学什么’转变的过程,是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过程。”

  数据显示,高校教师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经过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这4个‘80%’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我们就是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让每一位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

  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好育人作用

  《纲要》的印发,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要让每一位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好育人作用。”这一举措实现“三个全覆盖”,覆盖了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各个层次,覆盖了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覆盖了2600多所高校、160多万专职教师和3000多万在校大学生。吴岩表示,接下来,教育部将通过“讲好复学第一课”“树标杆推示范”“建机制见成效”三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高校做好课程思政建设。

  一是讲好复学第一课。“通过深入挖掘抗疫斗争这一‘富矿’,把我们身边的鲜活事例讲给学生。”二是树标杆推示范。“将选树一批示范高校、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以及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吴岩表示,选树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是不是如盐化水、润物无声,是不是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我们要选树一批把专业课程和真善美进行最完美、最生动、最紧密结合的样板和典范。”三是建机制见成效。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必须长效化、常态化,务实有效、久久为功。“要建立一系列的机制,比如教师能力提升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等。”

  吴岩说,要让所有学生都有感悟、有收获,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因此,吴岩认为,从长期实践来看,这二者无论哪一个都不能单独完全解决问题,必须同向同行,双管齐下,两手都要硬才能入耳、入脑、入心。“就像中医解决病症问题要综合施治,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就像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良药,联合使用效果最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