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内涵式发展路径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17-11-29 点击量:
【书记校长谈】
党的十九大不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十九大报告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明确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中国高校的内涵建设,走质量发展之路,既是党领导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追求的目标,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重要保障。
大学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内涵的重要路径。没有文化的事业没有希望,没有文化的高等教育便失去了创新、发展和传承文化的基本要义。不可否认,中国高等教育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育竞技化、发展功利化、内涵空壳化等。此外,一些高校教师出现底线意识缺失、教育情怀弱化、利己意识膨胀等。上述现象的存在,大都与大学文化建设缺失有关。这些现象不仅有违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也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形象。
以大学文化建设为引领,提升特区大学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而文化自信也体现在多个领域和多个维度,大学文化建设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大学伴随深圳特区而成长,形成了特有的大学文化内涵——“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精神,“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办校理念以及“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文化品格。近期,深圳大学制定实施《深圳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响亮地提出建设“有灵魂的大学”的目标。该《纲要》以大学文化建设为统领,提出大学精神、立德树人等十项工程。其中,大学精神工程以凝聚价值共识为目标,提出建设“有灵魂的大学”;立德树人工程以培养德业并进,社会认可、国家信赖、人民满意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师德师风工程强调坚守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让讲台成为教师人生出彩的大舞台;学术文化工程突出培育建设顶天立地育人的学术文化;环境平台工程旨在强化环境育人功能,建设中国最美最有文化的校园;文化传播工程强化文化自觉与自信,担负起窗口大学神圣使命;政治文化工程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区大学作为核心目标。通过实施十大工程,深圳大学以实际行动展现特区大学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觉,勇当中国先进大学文化的探索者、引领者和践行者。
回应教育发展的深层问题,探索高校内涵式发展路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论断突出强调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在于通过内涵式发展加以实现。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重规模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等现象。《深圳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以大学文化建设为引领,在三个方面进行内涵式发展的有益探索。一是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现代高校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办学治校过程中必须平衡处理好党务与业务、管理与服务、教学与科研、学生与教师、文科与理科、上级要求与办学自主等基本关系。《纲要》融通管党治党、立德树人、文化传承创新等中央部署,集约贯彻上级要求;统筹师与生、教与研、文与理等,通盘谋划办学治校的基本关系。二是坚守本真,追求卓越。《纲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使命,立足办学特色,致力于培育社会认可、国家信赖、人民满意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同时,《纲要》也鲜明地提出建设“顶天立地育人”的学术文化,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宗旨,鼓励原创性研究,潜心治学,研以致用,强调经世致用。三是软硬结合,协调发展。《纲要》强调虚功实做,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比如“立德树人工程”把思想政治工作细化为培育核心价值体系、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全方位育人等实实在在的落实举措。(刘洪一,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