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用眼,请保护好我们的眼睛!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日期:2020-06-13 点击量:
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几乎打乱了所有人生活的节奏,疫情期间宅家的你有没有眼睛不舒服?不管是觉得眼干涩疲劳,还是眼睛昏花模糊,当眼睛出现问题,我们该如何就医及自我调养?结合第25个全国“爱眼日”,光明网中医频道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为大家科普如何“护眼”、“爱眼”,关注普遍的眼健康。
合理用眼,科学防控,远离近视
“威胁”孩子眼健康的最大问题就是近视,防止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科学合理用眼。
首先,学习时要有明亮的灯光或侧面投入的自然光;其次,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要做到:胸离书桌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时间上也要注意,一节课的时间不能超过45分钟,网课不能超过25分钟,年龄小的孩子持续近距离作业时间要更短一些。日常生活中或者课间一定要多参加户外活动,每天要确保至少2个小时。
一旦发现孩子有眯眼、眨眼、揉眼等异常表现,应当及时就医。即使孩子没有异常表现,也应该每年进行视力、眼轴的检查,了解孩子的远视储备值,低于正常视力还要散瞳验光。若散瞳验光后发现近视,应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矫正。
真性近视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药物或仪器,能安全有效的治愈近视,所以各位家长朋友们不要被各种多媒体所宣传的近视眼能治愈的不实广告所迷惑。另外有些家长认为近视并不可怕,长大后做个近视眼手术就可以摘除眼镜摆脱近视了,但是手术不能解决高度近视所导致的眼底病变,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才是危害视功能的主要原因。近视手术以后会引起眩光、眼睛干涩等症状,如果近视度数比较高,散光又比较大,是不能做近视眼手术的,所以青少年近视重在防控。
定期详细检查眼底,早期干预延缓进展
眼底是通过瞳孔能看到的眼内部分,包括视网膜、视盘、黄斑及动静脉等。眼底病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大多对视功能的损害较大,大众普遍缺少对眼底病的正确认知,常常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使视力受到不可挽回的损伤,甚至失明。所以眼底的定期检查十分有必要。
哪些人群需要定期查眼底?
①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就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糖尿病5年以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44.4%,7年以上为56.0%。目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早干预、早治疗,有利于病变的延缓和控制。这种并发症早期无自觉症状,但眼底检查会发现微血管瘤;当病变影响到黄斑会出现视物模糊变形等,此时疾病已经发展到中重度了,眼底检查会发现出血、渗出、黄斑水肿等改变;甚至有些患者突然眼前黑影遮挡出现玻璃体积血甚至机化牵拉视网膜脱离了才来就医,即使手术预后也较差。
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和避免致盲的,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在确诊后进行眼底检查,无病变者或病变轻的每年进行复查,病变严重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眼底检查。有些患者是因为视力下降查眼底发现问题之后才确诊糖尿病的,所以眼底的检查至关重要。此外一定要积极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②高度近视人群。一般将高于600度近视的眼睛称为高度近视眼,高度近视眼的眼轴比普通人更长,视网膜随着眼轴的变长而被牵拉变薄,发生黄斑出血、周边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的概率也比正常人高。因此,建议所有患有高度近视的患者,应至少每年做一次散瞳眼底检查,及时发现眼底的病变,避免因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而失明的悲剧产生。
③50岁以上中老年人。老年人是许多眼科疾病“青睐”的群体,老年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阻塞、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患病率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尤其是老年黄斑变性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所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至少应每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及早发现眼底病变并积极治疗。
④青光眼及有家族史的人群。青光眼是一组以病理性眼压升高、视神经损伤、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疾病,因其造成的视野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因早期没有特殊症状,被称为无声的杀手。部分朋友可能早期伴有眼部胀痛。定期体检测眼压可以早期发现青光眼,一少部分眼压正常的朋友通过体检眼底检查杯盘比异常发现早期青光眼。所以呼吁有家族史、长期黑暗环境下工作的青光眼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眼科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延缓病程的进展。
关爱白内障患者,共享清晰视界
白内障是眼睛内的晶状体发生了混浊,阻碍了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导致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的一种眼病。早期白内障的症状主要是视物模糊,早期可以通过外用滴眼液和中医综合治疗延缓发展。对于中晚期白内障而言,药物治疗基本无效,主要通过手术方法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根据个体年龄、职业、从事的社会活动等有关。因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对视觉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是通常从医学上来说,根据晶体混浊程度,建议0.5以下的视力可以选择手术。目前白内障手术已经十分成熟,手术切口也越来越小,患者的舒适度也越来越高。
- 上一篇:父母心理“断乳” 家人关系更融洽
- 下一篇:饮用过多果汁 害处不亚于碳酸饮料